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实验版)山东卷考试说明》为依据.
二、命题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实际,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体现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考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知识要求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其内容是什么,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模仿.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性认识,清楚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用数学语言对它们作正确的描述、说明,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的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推测,具备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知识进行准确的刻画或解释、推导或证明、分类或归纳;系统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以及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要求
能力主要指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运算求解能力:能够根据法则和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并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方法;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2.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解决所给问题.
3.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能够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4.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具体、生动的实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能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5.推理论证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实性.
6.应用意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解释.
7.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灵活和综合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系列1的内容,即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选修系列4的内容,在2008年暂不被列入数学科目的命题范围.
四、具体考试内容及其要求
1. 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 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 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 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2.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1)函数
①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② 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③ 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④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⑤ 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指数函数
①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象通过的特殊点.
④ 知道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3)对数函数
①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②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象通过的特殊点.
③ 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④ 了解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
(4)幂函数
① 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② 结合函数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
①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②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① 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特征;知道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② 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 立体几何初步
(1)空间几何体
① 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 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 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 会画出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⑤ 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 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
[1] [2] [3] [4] 下一页